top of page
搜尋

川普關稅回歸,台灣企業如何轉危為機?




2025年初,美國前總統川普重新主張「全面加徵10%關稅」政策,並提出針對特定國家的進口品實施附加稅的可能性,讓全球貿易再次籠罩在不確定與緊張的氛圍中。對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企業而言,這無疑是一場現實壓力測試。然而,這場危機背後,也蘊藏著重新檢視定價思維與企業價值定位的轉機。


長期以來,台灣許多企業習慣以成本加成(cost-plus)模式來訂定售價,認為「只要成本加上一個合理利潤,價格就是合理的」。這種邏輯在生產穩定、成本透明的時代或許可行,但在今天這個高變動、高風險的環境下,若仍然依賴成本定價思維,面對關稅、原物料波動、物流瓶頸等衝擊時,企業將顯得極度被動。


消費者不會因為你成本上升就自動接受價格調漲。當你的產品價格因為關稅上升10%,消費者不會體諒你,而是會選擇其他品牌、其他供應商、或甚至不購買。這也意味著,企業不能只用「漲價」來回應關稅,而是必須讓產品的價值感提升,足以支撐新價格。


第一步,是拋開成本加成的思維,改以「價值導向」進行定價。這代表企業必須清楚回答:為什麼我們的產品值得這個價格?它帶給客戶的價值是什麼?在市場上與競品相比,我們的差異化在哪裡?


第二步,是重視品牌的建立與管理。品牌是價格的護城河,當品牌價值清晰且具辨識度,消費者更能接受較高的價格。這不只是廣告預算的問題,而是企業整體營運、品質、服務、承諾能否一致傳遞價值的綜合體現。


第三步,是建立價格決策能力與市場敏感度。面對不同產品組合與客戶結構,企業需要能夠根據市場回饋迅速調整策略,而不是一體適用的調價。定價不能只是財務部門的數字操作,更需要跨部門協作,整合行銷、市場、業務與供應鏈的資訊。


回顧歷史,每一次重大經濟或政策衝擊,都是企業體質重新調整的轉捩點。面對川普關稅的可能回歸,企業與其被動因應,不如主動升級。從思維轉型開始,建立真正能反映價值的價格體系,才是穿越風暴、走得更遠的關鍵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