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為什麼川普要對台灣課32%關稅?從經濟邏輯看這場全球貿易戰對我們的影響



by 育遠顧問 Sam

最近不少客戶、朋友在問我:「川普又在吵關稅了,這次還說台灣要被課32%,我們該擔心嗎?」

老實說,從選戰策略來看,川普的出招可以說是老招重用。但如果我們用經濟學的邏輯來看,就會發現這種所謂的「對等關稅」說得好聽,其實根本不合理,也對整體經濟發展幫助不大。


1. 所謂「對等」關稅,真的合理嗎?


川普的主張很簡單:別人對美國課多少稅,我們也課回去。這聽起來像是在替美國人爭公平,但從經濟角度來看,其實是個蠻危險的想法。

全球貿易之所以存在,是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。你做晶片、我種大豆,彼此互補、互利,這才是比較利益的核心。如果你一開始就用關稅把彼此隔開,最終傷到的其實是整個供應鏈的效率,還有消費者的錢包。

美國如果硬要回敬高關稅,不但無法改善貿易逆差,還會讓自己內部的進口成本變高、物價上漲,自己先吃苦。


2. 關稅真正的後果,是全球一起亂


我們在2018年就看過類似劇本了:川普掀起美中貿易戰,結果反而讓很多美國企業的成本上升,農民生氣、消費者買單,整體物價飆高。這次再度把戰線擴大到全球,幾乎可以預期會再出現:

• 美國商品變貴,通膨壓力增加

• 全球供應鏈再被迫重組

• 投資不確定性升高,企業難以規劃中長期策略

• 國際信用進一步受損

這就像一場全球的貿易「內傷」,短期看起來是在保護本土,長期卻是讓經濟體質越來越差。


3. 台灣這次被點名,該怎麼看?


台灣這次被點名課徵32%的進口關稅,當然不是好消息。尤其我們對美國出口的產品中,有很大一部分是筆電、伺服器、主機板這類高科技產品。

如果真的實施,我認為會有幾個層面需要注意:

• 短期出口會受到影響,部分接單量可能快速下滑

• 企業可能被迫加快「赴美設廠」腳步,應對關稅壓力

• 這會促使台灣廠商更認真去拓展東南亞、歐洲、印度等市場,也可能進一步刺激品牌或方案商模式的發展

從另一個角度看,這其實也是一種倒逼我們轉型的機會,尤其是那些還沒做好國際分散佈局的企業,現在應該要快點啟動轉型思考。


4. 歷史已經證明,打關稅戰沒有人會贏


美國自己過去也吃過關稅的虧。1930年代的斯姆特–霍利關稅法,就是保護本土產業的名義,結果把美國和全球拖入了經濟大蕭條。2018年的貿易戰也是同樣的情況。

打著「讓國家再次偉大」的旗號搞保護主義,可能看起來熱血,實際上卻讓國家自己被高牆困住。


看清現實,做出彈性,才是關鍵


這波「對等關稅」政策的背後,是選舉操作,也是民粹的延伸。但對我們台灣來說,更重要的是認清:世界經濟秩序正在改變,我們不可能靠著單一市場過一輩子。

台灣企業、投資人、政府部門都要開始思考:


當全球變得更不穩定,我們要怎麼讓自己的供應鏈更靈活、產品更有價值、品牌更能獨立生存?


這些,才是這場風暴背後,我們真正該準備的事。


 
 
 

Commentaire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