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什麼 是「企業策略陪跑」?
不是寫份策略就離開,而是把策略跑出結果。
我們以「顧問+教練+專案經理」的混合角色,建立節奏、補齊方法與資源,確保每週都有可驗證的前進。
陪跑原則
-
共創:決策共識先行,不空降答案。
-
真數據:用 KPI 樹與儀表板說話。
-
可行優先:先跑出最小可行結果(MVR),再擴大。
-
雙軌並進:短期業績&中長期能力同時推進。
適合對象
-
3–300 人規模、希望建立可複製成長機制的企業。
-
碰到「成長卡關/毛利下滑/新市場或新品導入」的轉折點。
-
內部跨部門協作斷點多、會議多但產出少。
-
需要外部 PMO 與教練,協助把策略變成每週可驗證行動。
你現在的難處,我們這樣解
-
營收卡關:管道不清、預測不準 → 建立 銷售漏斗&預測機制,以週目標與覆蓋率管理。
-
毛利下滑:報價鬆動、成本結構不清 → 定價策略&邊際貢獻模型 上線。
-
專案拖延:責權不清、依賴卡點 → 風險/阻塞清單+決策日誌。
-
組織協作:會議有效率但無效能 → 會議設計+節奏(Daily/Weekly/QBR)。
我們怎麼做(90 天陪跑框架)
-
Week 0–1|整備診斷
資料盤點、利害關係人訪談、KPI 樹與關鍵問題框定(Problem Framing)。 -
Week 2–3|方向對齊
North Star、OKR/季度目標、關鍵戰略舉措(Strategy Map)。 -
Week 4–8|落地衝刺
每週 Sprint:行動清單、阻塞解除、決策日誌、實驗卡(假設→行動→指標→結論)。 -
Week 9–12|優化內化
儀表板(Dashboard)上線、QBR 導入、能力移轉與下一季路線圖。
你會得到的成果(Deliverables)
-
公司級 OKR&KPI 樹(含定義、口徑與儲存位置)
-
營收儀表板(Win Rate、Second Meeting Rate、No-Decision、毛利、回款/DSO、留存/擴張)
-
GTM/銷售 Playbook(理想客戶畫像、訊息矩陣、節奏腳本、Objection Map)
-
定價與毛利模型(邊際貢獻、折扣指引、階梯價)
-
專案治理工具:風險/阻塞清單、決策日誌、QBR
-
會議設計與週節奏 SOP(含議程範本與記錄格式)
成功指標(一起盯的成績單)
-
二次約談率(Second Meeting Rate)↑
-
提案中選率(Win Rate)↑
-
No-Decision 率 ↓
-
平均折扣率 ↓、毛利率 ↑
-
90 天 續約/擴張機會數 ↑、推薦數 ↑
-
現金循環(DSO/DPO/庫存週轉)優化、營收可預測性提升
精選案例
-
背景:B2B 服務業,營收停滯、折扣率高。
-
介入:定價模型+Objection Map+季度節奏。
-
60 天結果:Win Rate +18%、平均折扣率 −12%、No-Decision −30%。
-
客戶回饋:「第一次看到團隊用同一份儀表板說話,會議變短但結果變多。」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