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從一碗小小螺絲粉,看定價的大學問

作家相片: yingjane fuyingjane fu

撰文 育遠顧問 沈育宏 Sam


螺絲粉(螺螄粉)是一道來自廣西柳州的傳統小吃,以酸辣湯底、米粉、酸筍、花生、炸腐竹等多種配料組成,並帶有獨特的螺螄湯頭香氣。這碗粉的靈魂在於它的湯底,酸、辣、鮮、香,帶著微微的螺螄風味,讓人一吃就上癮。


今天在新莊吃了一碗螺絲粉,這是一家隱藏在鬧區中的小店,環境乾淨簡單,老闆年輕,螺絲粉卻是道地的味道。讓人吃了一口,就覺得「對味」。不過,客人並不多,在當時,店裡剛好只有我一個客人。


我看了一下菜單,也觀察了一下店裡的情況。螺絲粉的基本價格是 NT$120,如果想加一顆爆漿炸蛋,要再 加NT$20,如果再來點 香腸、大腸、叉燒肉,每種 NT$50,但三種全加的話則 只需NT$120,於是我點了一碗全配版,總共 NT$240。


老闆用料不錯,整碗螺絲粉的風味也很好,原物料成本所費不貲,再加上店租、人工成本、設備費用,這樣的定價其實不算過分。但問題是,這樣的價格,真的符合這一帶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嗎?


價格 vs. 成本,誰說了算?


一般來說,餐飲店的定價邏輯大概是這樣的:

1. 先算成本(包含原物料、店租、人力)

2. 確保售價能賺錢

3. 設定符合市場的價格


看起來很合理對吧?但如果我們只用這個邏輯來定價,可能會忽略一個關鍵問題——消費者的心理價值。


對附近的居民來說,這碗螺絲粉如果單點要 NT$120,加顆蛋就 NT$140,這價格是不是他們日常可以接受的範圍?如果大家習慣一碗 NT$100 左右的午餐,那即使老闆覺得「這個價格已經不賺你錢了,甚至是所謂的『賠本賣了』」,還是會讓顧客覺得「有點貴」。


換句話說,定價不只是「要不要賺錢」的問題,更是「這個價格是否能讓更多人願意來吃」的問題。


邊際成本 vs. 平均成本,該怎麼取捨?


如果老闆把價格降到 NT$70,乍看之下好像完全不賺了,畢竟 光是成本就要 NT$120。但如果單純從 邊際成本 來看,做一碗螺絲粉的原物料成本 可能只要 NT$30,其他費用像是店租、人力等,都是固定支出,只要多賣幾碗,就能攤平這些成本。


所以問題變成:是要賣少少幾碗,堅持一定要賺回「平均成本」,還是願意讓價格更有競爭力,靠更大的銷量來彌補呢?


定價不只是數字,更是讓更多人吃到好料理的方法


如果這碗螺絲粉的價格能更貼近當地市場,會不會讓更多人願意來吃?會不會原本只是想試試看的客人,變成了忠實回頭客?如果能讓一份好料理,因為合理的價格而傳播得更廣,這樣是不是比只堅持「一定要賺足平均成本」更有價值?


料理的價值,不只是成本與利潤的計算,更是它能帶來的影響。如果定價過高,讓它的影響力被限制住,那或許,我們反而錯過了一個讓它真正發光發熱的機會。


這位年輕老闆對於他的料理有理想、有堅持,這點值得肯定。如果他能進一步思考,如何在定價與消費者期待之間找到最好的平衡,相信未來他的店一定是客似雲來、高朋滿座。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